」透過這樣的書寫,他重新審視作為生活雜誌的總編輯,如何看待當代的生活。
我讓它的外皮多了抹粉彩色,這是我愛的風格。漸漸地這變成了一個風尚。
倒入小模型,蓋上鋁箔紙做為蓋子。Photo Credit: 商周提供 冰皮月餅 雖然名字叫做月餅,其實它真正的身世是一個麻糬。但因為此配方只有牛奶和酒釀的甜度,可淋上蜂蜜或煉乳增加香甜味,或在煮牛奶時加些糖。部分的產品已經在台北有得買,那時有像是台北「九如」這種點心店,也有「普一」這種新舊融合的麵包店。之後我長大了一點,開始有許多人會把炒綠豆糕的油脂從麻油加豬油改成全奶油。
那種含在口中沙沙的感覺,香甜滋味慢慢流入喉中,讓人快樂得不得了啊。對我來說有點不可思議。作為年菜首選的佛跳牆,其豐富的用料與高昂的成本,更是象徵著高貴、富貴。
它大概是我所知道最有營養的湯了。白蘿蔔(white radish)又稱菜頭,象徵「好彩頭」(good fortune)。傳統上,人們會在除夕夜守歲時包餃子,而現在雖然人們較少親自包水餃,並但仍會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吃餃子,這樣做具有迎新除舊之意,食用的人們在新的一年也將迎接好運。據傳這道料理是由某位福州官員在家裡宴客的佳餚演變而來,經後人不斷改善後,便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「佛跳牆」。
在歲末年初之際,有哪些菜餚能為我們帶來平安與好運呢?它們背後又有什麼典故?今天就跟著VoiceTube一起來學習各式年菜英文,探究其中奧妙吧。每到農曆過年,家家戶戶必定會準備一整桌豐富的年菜(Chinese New Year dishes)。
若是想要用英文祝福他人「年年有餘」,你可以說May there be surplus year after year! 佛跳牆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 佛跳牆的英文可直接譯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,也可稱為Buddhas Temptation。所以在過去,家家戶戶無論財力狀況,都會殺隻雞端上桌。We enjoyed a whole chicken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and had a great time being together. 我們在除夕夜一起享用全雞料理,並享受相聚的時光。「糕」與「高」同音,年糕象徵「年年高昇」,蘊含期望仕途順遂的祝福。
餃子 dumpling 相傳過年吃餃子是中國北方的習俗,全家人一起同心協力將好運與祝福包進餃子內,也象徵著人們對來年的希望與寄託。年糕早期用於祭祀與供奉祖先,之後逐漸演變為家家戶戶過年必吃的應景食品。Instead of simply frying radish cake plain, my mom usually stir-fries it with eggs, chopped scallions, and a touch of soy sauce. 我媽不會只簡單地把煎蘿蔔糕煎熟,她通常會把蘿蔔糕還有蛋、蔥末與適量的醬油一起拌炒。年糕 Chinese New Year Cake 年糕的英文常譯為Chinese New Year Cake,另外因為它是一種糯米做的糕點,因此也有人稱它為glutinous rice cake,或直接採音譯Nian gao。
魚作為年菜必定是全魚烹煮,並且上桌後不能吃完,因為「魚」和「餘」 (surplus、abundance)的中文發音相同,不吃完剛好可以用來象徵「年年有餘(魚)」,讓該戶人家的好運氣能夠在來年繼續享用。Every Chinese New Years Eve, my family and I will gather around a table and dumplings while talking about our hopes and dreams for the New Year. 每個除夕夜,我們家都會圍在桌子和餃子旁,一邊談論彼此對新年的希望與夢想。
多數人的料理方式為熬湯或做成白斬雞,為了保留「有頭有尾」,雞頭和雞屁股也會一起盛盤,在除夕夜全家團圓之際一起享用這道料理真是再適合不過了。魚 年夜飯(reunion dinner)的菜單裡,「魚」是不可或缺的
這對電影院來說,並不是有利的上映結論。影院的大廳放某部好萊塢美商大片,假若下一週另一部美商大片也要「入港」,大廳就得要輪著給新片卡位。國片在這之中的定位是什麼?四大連鎖影院合力投資的電影公司,能帶來多少改變? 百億票房背後的隱憂是什麼?影廳為何趨向多廳與小廳化? 全台電影院票房產值能有100億以上,有幾個前提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近年動畫片市場非常穩定,如《名偵探柯南》系列,成為每年夏天破億的必要作品。如秀泰影城2018年在樹林的據點,國賓的新北市票房大倉則是中和環球,都是台北市之外的良好營收據點。台灣電影近年產值屬於緩慢上升,相較於其他軟性文化產業的衝擊,特別是唱片業的衰退轉進成演唱會經濟為主。
倘若新片賣座不如前週大片,要臨時調度換廳,那又是另一門麻煩的苦差事。Photo Credit: 華納兄弟提供 中型獨立片商的困境與新局 美商代理影片產值很高,但國內獨立發行的片商更是努力要挑戰票房進入前十名的機會。
電影業者往往都是賺到一部片,去彌補剩下賠掉的九部片。外縣市增加的影院,更有獲利空間。
中型獨立片商的戰場最辛苦,購片成本壓力不小,往往出了最低權利保證金之後,要想辦法在戲院這個主戰場盈利,最後透過OTT平台撈回一些紅利,確保幾部作品賺錢,能夠負擔其他片的損失。如采昌發行的《與神同行》(Along with the Gods)上下集加起來就快達到10億台幣(上集5.8億,下集4.1億)。
下篇談及連鎖戲院除了競爭亦有合作,攜手合資的伯樂影業,將與文策院共同投資國片,而此舉又能為台灣電影產業的製作端帶來哪些契機。不過這百億商機的背後,另有複雜商業結構與不可逆的拓點壓力。現階段日本動畫片市場有鐵粉支持,這幾年出了新海誠《你的名字》(Your Name,2016)、《天氣之子》(Weathering With You,2019)打穩基本盤,未來還能否出現下一個新海誠?我想細田守應該有機會挑戰下一個破億票房。讓我們接下來討論電影院越開越多家,到底是不是好事? 台灣市場概論研究,全台戲院越開越多家,是好事嗎? 電影院往二線、三線城市增設的比例增加中,過往台灣票房過度集中在六都中的兩都,台北市更是天龍國代表,20多家戲院就可以達到全台半數票房。
業內票房高標其實從2010年突破100億之後(拜《阿凡達》(Avatar,2009)所賜),過去這十年來都有100億左右的成績,2015年推論超過110億,因為《侏羅紀世界》(Jurassic World,2015)與《玩命關頭7》(Furious 7,2015)。中型獨立片商賭的就是能買到一兩部代理話題作品,否則就是要看能從日本、韓國、美國片商中,能買到什麼適合作品。
每年的百億產值,就是需要中型獨立片商能填出幾部破億作品,有時會有超級黑馬。大者恆大,小者恆小,市場正在邁向極端化的狀況。
但如今變了,全台增設的院線數目越來越多。文:膝關節 編按:本文轉載自即將上線、影視聽中心發行的《2020台灣電影年鑑》,聚焦討論的是2019年台灣電影大事,由現任威秀影城公關資深經理、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膝關節執筆,梳理連鎖戲院系統對電影消費端與製作端的影響。
主因在於大片的分帳拆分比例集中過高,可能前兩週的票房佔比就是該片總票房的七至八成,而這片商拿走這兩週六成以上的比例票房,戲院只賺到後面三成多的票房,相對於營業成本是非常高的。而百億產值的背後,就是需要獨立片商一年出現幾部黑馬,如2019年的《雞不可失》(Extreme Job)與《寄生上流》(Parasite),這兩片都全台順利破億,巧合的是還都是同一家片商:威望國際。一年52週中,照正常上映邏輯是,每兩週會有一部好萊塢大片,暑假可能略擁擠,會出現某幾週一部大片卡一部大片,這對於過去傳統影院來說,只有二至四個廳的營業空間實在不夠使用。小型獨立片商則鞏固百萬等級的票房,或是努力做好精緻口碑的國片發行,特別是紀錄片也偶爾會有佳作,國片則是下一個階段的共榮共存議題。
2020年預估可能收不到40億,甚至更低,取決於好萊塢電影在入秋之後的檔期調整狀況,假設秋冬檔期最終全都異動延後,這將會是台灣影院進入21世紀後,首次面臨腰斬票房的一次,比2003年遇上SARS還慘。文章拆成上下篇,上篇分析近年連鎖戲院的趨勢變化,包括多廳化、小廳化、影院大量拓點,以及影廳吸引消費者的差異化策略。
所以這些年,努力推動影院多廳制,中等影廳數量增加,才能增加整體排片的靈活調度,也避免美商或是本土獨立片商之間排片策略搞不定的壓力。電影產品仍舊以影院收益為大宗,從2017年正式有年度完整統計以來,到去年分別是:102億(2017年)、105億(2018年)、101億(2019年)
一年52週中,照正常上映邏輯是,每兩週會有一部好萊塢大片,暑假可能略擁擠,會出現某幾週一部大片卡一部大片,這對於過去傳統影院來說,只有二至四個廳的營業空間實在不夠使用。Photo Credit: 華納兄弟提供 中型獨立片商的困境與新局 美商代理影片產值很高,但國內獨立發行的片商更是努力要挑戰票房進入前十名的機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